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普帖】数九寒天,不要让颈椎把您搞晕

今日大寒,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数九寒天中,很多既往颈椎存在潜在问题的朋友因颈部保暖不及时,出现了颈肩僵硬、酸痛不适,以及眩晕、恶心,甚至呕吐等“颈性眩晕”的症状。如何保护颈椎,告别眩晕困扰?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1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它的症状特点是眩晕反复发作,伴有头昏、沉浮感等感觉,其发生与颈部的转动及位置改变有明显关系,比如坐起或躺卧的姿势性变动时症状会加重,此外多数颈性眩晕患者还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甚至还会有恶心、呕吐、耳鸣、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2“颈性眩晕”的病因

因为其成因复杂,很多学者认为“颈性眩晕”叫法不准确,所以现在在指南和共识中已经很少用“颈性眩晕”的概念了。但笔者认为,在临床中,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与诱发眩晕的常见病因还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1)椎动脉压迫学说

椎动脉颅外段受颈椎病变的刺激或压迫是颈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这是由于椎动脉走行的特点及其与颈椎的紧密关系决定的。另外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在颈部旋转后导致椎动脉受压、血流中断,也可被诊断为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

20250124_060154_704.png

(2)颈部运动感受器学说  

寰枕关节及颈1-3 关节囊、项部肌肉的颈椎附着处存在本体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颈部的本体感觉信息对眼睛运动及躯体姿势的控制有重要作用。颈部病变时,颈部本体感觉传入紊乱,伤害感受器传入异常信息,中枢神经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分析产生错误,空间定位受影响,从而产生头晕或失稳的感觉。

(3)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颈部交感神经丛、交感神经干及灰交通支受刺激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血管痉挛、血流减少而诱发眩晕,常常因颈椎不稳引起。

3“颈性眩晕”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颈性眩晕”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保持良好的坐姿

使用手机、电脑时要抬高屏幕,使屏幕中心与我们的视线高度一致(如图)。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使用电子设备,1小时以内就要起身活动一下颈部,防止长时间低头、久坐引发颈肩部肌肉僵硬及颈椎曲度异常。

20250124_060159_534.png

(2)选择合适的枕头

枕头的高度和硬度要适中,以保持颈椎的自然曲度。

20250124_060111_448.png

(3)避免颈部受凉

 寒冷刺激会使颈部肌肉紧张,影响血液循环,因此要注意颈部保暖。

(4)加强颈部锻炼,进行穴位按摩

适当的颈部锻炼可以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同时配合穴位按摩也可起到活血通络、清利头目,防止眩晕发生等作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动作,大家日常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一做:

八段锦之两手托天理三焦:

      ①动作:两臂自然下垂,双掌五指分开,在腹前交叉,掌心向上,目视前方,然后两腿伸直;然后两掌上托于胸前,两臂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抬头目视双掌,双掌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同时下颌内收,动作稍停,目视前方;然后,两腿膝关节微曲,同时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落,两掌捧于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全部动作一上一下为一次,共作六次。

       ②功效:通过拉长躯干与上肢各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对提高上肢和颈椎关节的灵活性有良好的作用,可防治颈肩部疾患。

20250124_060125_558.png

练功十八法之颈项争力

      ①动作:两腿直立,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双眼平视前方;然后头向左转至最大限度,稍停顿5秒后,头转回中立位;然后头向右转至最大限度,稍停顿5秒后,头转回中立位。每组向左向右各做一次,每天做六组。

      ②功效:可锻炼颈椎关节的灵活性,拉伸颈部肌肉,对恢复颈椎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0250124_060145_821.png

按揉风池穴:

      用两手拇指罗纹面按于两侧的风池穴上,向内向上进行按揉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按揉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止痛的作用。

20250124_060104_716.png

按揉印堂穴:

       用中指指端的罗纹面按揉印堂穴50次,以带动皮下组织作顺时针方向的按揉,手法力度适中,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按揉印堂穴有宁心益智、通经活络的作用。

20250124_060117_799.png

按揉太阳穴:

       用双手示指指端的罗纹面同时按揉两侧的太阳穴50次,以带动皮下组织作顺时针方向的按揉,操作时精神要放松,意念集中在太阳穴,手法力度要适中,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按揉太阳穴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的作用。

20250124_060135_497.png

      如果您的眩晕症状正在发作,或锻炼后有眩晕感觉,应停止锻炼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鉴别眩晕病因,切莫简单认为是颈椎病发作,而延误其他疾病的治疗。

专家介绍

20250124_060152_651.png

海兴华

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肌张力障碍病房一病区副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与推广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分会理事等。

临床特色:擅长运用中药汤剂辨证内服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适宜技术,内外并重,综合治疗痉挛性斜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

科研教学: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参与各级别课题8项;在各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参编论著、教材共12部。

 

图文丨海兴华

编辑丨陈巧玲*

校对丨陈英英

审核丨张玮

20250124_060112_861.png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

国家区域(华北地区)推拿诊疗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模式规范化示范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王金贵教授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

天津市中医推拿研究所

天津中医一附院推拿科普基地

就诊地点:北院-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座2楼

关节软伤科、颈腰损伤科

骨伤推拿科(脏腑病证、小儿推拿)

南院-天津市西青区昌凌路88号门诊

门诊1楼D区 骨伤推拿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
    • 电话:022-27432580
    • 传真:022-27432580
    • 邮编:300193

在线预约网上咨询直接就诊交通地址

版权所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治综合诊疗中心       技术支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