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许多人因出汗增多而感到不适,但对于痉挛性斜颈患者来说,多汗问题却如影随形,影响日常生活。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近半数的患者饱受异常多汗之苦,稍一活动就汗如雨下。幸运的是,中医智慧提供了解决之道——通过“辛”味代茶饮辨证施治,这些患者逐渐摆脱了汗水的困扰。这种简单易行的疗法,不仅缓解了多汗症状,还改善了颈部痉挛状况,为患者带来了夏日清凉的希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三款神奇的代茶饮,了解它们如何成为痉挛性斜颈患者的贴心伙伴,让健康在杯中流淌。
中医理论指出,多汗源于邪壅经络致使的营卫失和。近期恰逢夏日,风热之邪如肆虐的“小恶魔” 侵袭人体,迫使汗液异常外泄;又加之暑湿,像无形的枷锁,阻碍气机运行,郁积在肌肤间,让汗液排得不畅快。面对这些难缠的病因,我们另辟蹊径,巧妙利用 “辛” 味中药散邪气、行气血、疏通经络,调配出 “疏通经络饮”“发散风热饮”“解暑化湿饮” 三款代茶饮。这些小小的代茶饮,究竟如何帮助痉挛性斜颈患者摆脱多汗困扰?一起来看看吧~
采用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散结”功效的药物代茶饮用。如患者属邪壅经络证,即除颈部肌群自发性不自主收缩导致颈部出现异常的姿势或运动外,出汗较多,并伴头、颈、肩背或胸胁脘腹等处闷胀,或头痛、项背部板滞不适感等症状,推荐选用。
组成:羌活、姜黄、秦艽。
功效:三味药均味辛、苦,羌活偏温,有解表,祛风除湿的作用;姜黄亦偏温,有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秦艽偏平,有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三味药共同作用,起到舒筋通络的作用。
饮用方法:三味药各选5克,清水浸泡15分钟,祛除杂质。再置于90°左右温水1000ml中,静待1小时,温度适宜饮用,一天内多次分用,隔日一次,12-14天为一周期。因药物偏温,可在冬春季节饮用,夏日酌情减少至5-7天一周期。
采用具有“辛凉”、“清热”功效的药物代茶饮用。如患者属风热侵袭证,即除颈部症状外,夏日更有周身汗出频繁、伴发热、咽痛、头痛、咳嗽等症状,可选用。
组成:薄荷、粉葛根、牛蒡子。
功效:三味药均味辛、凉/寒,薄荷偏清利头目;粉葛根偏解肌生津;牛蒡子偏宣肺利咽,三味药共同作用,达到疏散风热的目的。
饮用方法:三味药各选5克,清水浸泡15分钟,祛除杂质。再置于80°左右温水1000ml中,静待半小时,温度适宜饮用,此三味药不耐久泡,建议在6-9小时内饮完,隔日一次,12-14天为一周期。
03
采用具有“解暑化湿”功效的药物代茶饮用。如患者属暑湿困阻证,即伴有汗出不畅、胸闷、恶心、烦躁、头昏、口渴、四肢乏力、大便溏泄等症状,可选用。
组成:藿香、佩兰、石菖蒲。
功效:“解暑”药物多偏于“辛凉”;“化湿”药物又有辛香走窜、宣化湿浊的作用。三味药均味辛,藿香偏止呕;佩兰偏醒脾开胃;石菖蒲偏宁神,三味药共同作用,起到解暑化湿的作用。
饮用方法:三味药各选9克,清水浸泡15分钟,祛除杂质。再置于80°左右温水1000ml中,静待1小时,温度适宜饮用,此三味药不耐久泡,建议在6-9小时内饮完,隔日一次,12-14天为一周期。
夏日代茶饮疗法以“辛”味药材为核心,如小卫士般在疏通经络、发散风热、解暑化湿的战场上大展身手,有效解决了痉挛性斜颈患者的多汗困境。三款饮方——疏通经络饮、发散风热饮、解暑化湿饮——不仅缓解汗液失控,还改善颈部症状,提升整体健康。其便捷冲泡方式,让健康触手可及,无须繁琐煎煮。这种疗法源于中医深厚智慧,强调辨证施治,确保了安全高效。患者通过长期饮用,重获夏日舒适,减少了药物依赖。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中医药的更多可能性,为类似病症开发创新方案。
图文丨卢燚
编辑丨张石英*
校对丨商蔚然
初审丨陈英英
终审丨张 玮
作者介绍
- 卢燚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推拿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推拿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运用针刺、推拿、方药等方法治疗颈椎、腰椎病、膝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以及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并且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擅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在推拿的医、教、研工作中表现突出。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
国家区域(华北地区)推拿诊疗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模式规范化示范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王金贵教授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
天津市中医推拿研究所
天津中医一附院推拿科普基地
就诊地点:北院﹣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座2楼
关节软伤科、颈腰损伤科
骨伤推拿科(脏腑病证、小儿推拿)
南院﹣天津市西青区昌凌路88号门诊
门诊1楼 D 区骨伤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