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 便是其中一个关键节点——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逐渐转向阴盛的重要转折。立秋节气的到来,也预示着炎炎夏日即将落幕,凉爽的秋季缓步而至。虽然立秋后“秋老虎”这个夏天派来的“钉子户”偶尔还会发发威,但空气总体的趋势是变得像开了“抽湿机”一样干爽清凉。因此,立秋时节,也是我们开始“养阴、敛阳、润燥”的重要时刻。
01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一,标志着秋季的起始。此时日照时间渐短,夏季盛极一时的阳气开始慢慢收敛,自然界中蒸腾发散的力量已悄然减弱。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暑热缓缓消退,晨露渐凝、寒霜初现,空气湿度降低,凉燥之气(阴气)渐渐占据主导,成为了秋季的主气。
02节气民俗
立秋时节,民间对季节更替的感知,往往通过咬秋、贴秋膘等传统习俗体现出来。
·咬秋:是指食西瓜、香瓜。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天气虽开始转凉,但“秋老虎”仍可带来炎热。此时吃西瓜既能解暑,又能预防因季节交替而引发的胃肠道疾病,如腹泻、痢疾等。
·贴秋膘:指人们食炖肉等高热量食物,“以肉贴膘”补充夏季因高温酷暑、食欲不佳导致的身体消耗。
这些流传已久的习俗,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节律的养生智慧,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与时令变化相契合的健康之道。
03饮食调养
入秋以后暑热已过,燥令当时,称为秋燥。燥邪伤人,最大特性就是“燥胜则干”,核心就是让身体变得 “干涸”——它特别容易耗损人体的津液,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干燥的表现。其中,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所以燥邪最易袭肺。而肺脏开窍于鼻、主皮毛、与大肠互为表里,这么一来,人就容易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口干舌燥、鼻干咽燥、皮肤干燥、脱屑、大便干结等表现。
根据中医理论,肺脏在五色中对应白色。因此,秋季调养肺脏,可多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百合、莲藕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辛辣之品多属温性,若过量食用,易伤阴液、助生内热。所以,秋季宜少食花椒、辣椒、葱姜等辛温燥热之品。
日常生活中可多食养阴润燥的食物,以固护肺阴,顺应秋季收敛之性。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节气膳食:
雪梨川贝汤
功效:清肺止咳
原料:雪梨、川贝
做法:将雪梨洗净,去皮,切成小方块;川贝洗净,提前浸泡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再将雪梨一同倒入锅内,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1小时。
银耳莲子羹
功效:祛火润燥
原料:银耳、莲子、枸杞
做法:银耳洗净,去皮,切成小方块;莲子洗净,提前浸泡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再将银耳倒入锅内,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1小时。
04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季是万物从容平定的季节,人们顺应此时节,早睡早起,能起到收敛阳气、顺应阴气渐长的作用。除此之外,秋季还需做到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即心态上要平和不躁,让心神得以安宁。此时不宜再像夏天那样做剧烈活泼的运动,而应趋向平和安静,与秋季的肃杀之气相顺应,避免秋季凉寒之气的侵扰。如此,才能遵循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的顺时养生原则,让肺气保持清和均匀。
05推拿养生
通过前面的介绍,立秋时节气候兼具余热未消与燥气渐生的特点,养生调理既要着重养护肺脏,应对干燥带来的影响;也要做好保湿防护,避免燥邪侵袭。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自我推拿方法:
(1)按揉孔最
穴位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功效作用:肺脏恶燥,开窍于鼻,燥邪犯肺可出现鼻衄、干咳、咽喉肿痛的肺系症状。孔最穴属肺经且是肺经的郄穴,治疗孔窍病最为有效和常用,可有效缓解由肺燥引起的肺系疾病。
操作方法:拇指垂直下压至酸胀感,顺时针揉压100次/侧。
(2)按揉曲池
穴位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简便取穴: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凹陷)。
功效作用:立秋来临,外感燥热侵袭肌表(肺卫),肺的宣发功能失调,津液难以达表,易让皮肤干燥、瘙痒;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热之邪又可内传大肠,肠道津液亏耗,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使大便秘结。而曲池穴属大肠经,具有疏散肌表燥热、清泄阳明大肠的双重作用,可有效治疗皮肤疾患和肠道疾病。
操作方法:配合屈伸肘部动态按压,每侧2分钟。
秋季,本就是自然界从 “阳主动、主散” 迈向 “阴主静、主收” 的关键过渡阶段,养生核心离不开 “润燥、养阴、敛阳” 原则。希望本文能帮助您顺应此时节的变化规律,安然度过季节的交替!
图文丨林峰北
编辑丨童梓航*
校对丨商蔚然
初审丨陈英英
终审丨张 玮
部分源于网络,侵删
视频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介绍
林峰北,医学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医师,擅长疑难杂症痉挛性斜颈的治疗及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病、肩周炎等骨关节软组织疾病的治疗。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
国家区域(华北地区)推拿诊疗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模式规范化示范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王金贵教授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
天津中医一附院推拿科普基地
就诊地点:北院-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座2楼
脊柱软伤科、关节软伤科、颈腰损伤科
骨伤推拿科(脏腑病证、小儿推拿)
南院-天津市西青区昌凌路88号门诊
门诊1楼D区 骨伤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