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文章

【关节专区】夏秋之际,更要关注我们的膝关节

在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观念流淌在历代医家的智慧中。这一理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紧密的联系,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迭,无一不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当自然界的阳气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逐渐减弱,或是遭遇寒邪侵袭之时,人体内的阳气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导致阳气下降、血液循环减缓。

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加上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致使关节炎的产生,也是膝关节炎的高发期,那么在夏秋之际应如何进行膝关节的保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膝为筋之府,养肝气之道

20251005_041059_274.png

秋季是肺脏行使功能的主要时期,因此人体内的肺气在秋季相对旺盛。中医学认为,“肺金太盛可克肝木”,而“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调养膝关节需要从肝入手,因此,这个季节可适当多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且偏酸性的食物,以防止燥邪的侵害,这也符合《内经》中“酸甘化阴”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肺气调和则肝脏得以滋养,因为肺与肝的气机相互影响,气机协调则肝血亦能得到滋养,通过养护肝脏与肺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间接地促进筋脉的强健与关节的健康。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固护关节阳气

20251005_041006_308.png

在夏秋交替之际,气温逐渐由炎热转向凉爽,自然界中的阳气亦由扩散状态转为收敛,人体内的阳气亦需顺应这一变化,由外向内收敛,这样寒冷环境会促使人体血管收缩,减少关节部位的血液供应,导致局部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对于已经受损的关节软骨和周围组织而言,这种缺血状态无疑会加剧其退化和炎症反应。此外,寒冷还可能刺激神经末梢,增加疼痛感受器的敏感性,使患者感受到更为剧烈的疼痛。因此,此时期膝关节的调养亦应顺应天时,因此,建议遵循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避免早晚时段的寒气侵袭。

适度活动,顺应阳气变化,疏理关节气血

20251005_041014_804.png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形式,有助于全身肌肉与骨骼的活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在秋季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应适当进行筋骨舒展及深呼吸,随后缓慢启动,以期获得更佳锻炼效果。运动过程中需保持身心放松,情绪平和,以确保气血畅顺。秋季养生原则强调,各类活动均应以收敛为度,特别是对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更应严格控制运动强度,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自我推拿,血得热则行,

温煦关节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阳气具备温暖机体、振奋精神的功能。随着气候交替时机的到来,阳气开始逐渐内敛,此时阴寒之气易于侵袭人体。对于畏寒或关节冷痛的患者而言,更应注重阳气的收敛与养护。以下介绍几种在家中便可自行操作的按摩保健方法,这些方法简便易行,有助于维护阳气,增强体质,促进骨骼健康。

1点揉关元穴

20251005_041022_078.png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的位置,也是我们俗称的丹田,是一身的元阳汇集的地方,轻轻舒缓地点揉此处,可以旺人体一身之火,火旺了寒气就会自动消除。所以,徐徐用除拇指外的四指指腹下按此穴,待有酸胀感时按住不动,点1-2分钟,而后轻轻抬起,缓缓地逆时针揉此穴位3-4分钟,频率为15-30次每分钟。

2温煦神阙穴

20251005_041030_794.png

将双手手掌相对搓热,将我们的手心(内劳宫穴)正对着肚脐(神阙穴)缓缓接触,微微有下压的趋势,使掌中热气温煦神阙穴,停留1-2分钟。在中医来说,神阙穴是上下腹的中点,也是中下焦连接的枢纽,可以温通下焦,疏理气机。

3叩击肾俞穴

20251005_041037_406.png

腰为肾之府,肾通于冬气,在体为骨。因五脏六腑的经气都会灌注于我们背部的背俞穴,刺激背俞穴可以最大程度调动肾的阳气,强化我们的骨骼。肾俞穴位于腰椎第二节的平面,棘突旁开1.5寸,我们手握空拳,用拳眼去有节奏地敲击两侧的肾俞穴。频率为每分钟保持在50-60次。

4按摩三阴交穴、阴陵泉穴及血海穴

20251005_041038_630.png

此外,我们可用拇指点按膝关节双侧三阴交穴、阴陵泉穴和血海穴各1分钟。本法可开穴通络,通过经络的传导,调节相应脏腑,调整脾、肾、肝三条经脉的气血,恢复阴阳平衡,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和僵硬,同时可以健脾利湿,改善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关节肿胀。这样通过按摩有效改善膝关节病的症状,促进膝关节的健康。

在当前正值季节交替的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提醒大家注意关节的保暖。关注节气养生,保护阳气,防止寒气侵袭,这对于我们的膝关节健康至关重要。如果您感到膝关节不适,建议您及时前往津沽推拿进行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切不可因为疏忽大意而延误病情,导致误治。

作者简介

20251005_041059_741.png

王君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

肌张力障碍病房主治医师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擅于运用津沽脏腑推拿、李墨林捏穴疗法、传统针灸、中药汤剂等方法治疗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等神经系统疾病;青少年脊柱侧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肩周炎等骨关节疾病疾病发表核心论文2篇,参编教材4部、著作2部。

微信图片_2025-10-05_160737_478.jpg

图文丨王君实

编辑丨陈巧玲*

校对 I 商蔚然

初审 I 陈英英

终审 I 张    玮

部分源于网络,侵删

wechat_2025-10-05_160825_084.png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

国家区域(华北地区)推拿诊疗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模式规范化示范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王金贵教授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

天津市中医推拿研究所

天津中医一附院推拿科普基地

就诊地点:北院-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座2楼

关节软伤科、颈腰损伤科

骨伤推拿科(脏腑病证、小儿推拿)

南院-天津市西青区昌凌路88号

门诊1楼D区

骨伤推拿科门诊、小儿推拿特色门诊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
    • 电话:022-27432580
    • 传真:022-27432580
    • 邮编:300193

在线预约网上咨询直接就诊交通地址

版权所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治综合诊疗中心       技术支持

关注我们: